奎光书院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定江上游永宁镇城南路15号。同治《义宁州志》记载,奎光书院系“客籍”居民捐资创立,建于清道光年间,地址在城南棉花崙,置田租千数百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办学堂,改革后的奎光书院顺应时代变迁,调整课业内容,传播进步思想文化,为秋收起义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成为秋收起义过程中的军事指挥所,并保留了大量红色标语等革命遗迹,成为当代红色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起义期间,毛泽东在奎光书院等铜鼓县革命据点对中国革命道路作出的“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和引兵井冈山的决定,翻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为秋收起义打下革命基础
近代以来,奎光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治元年本《奎光书院志》统计,该书院共培养出了10名进士,59名举人。良好的教学传统和学习氛围让奎光书院成为近代江西重要的教育场所之一。但随着晚清社会急剧变革,救亡图存代替科举取士成为奎光书院学子新的追求。在奎光书院接受新式教育的陈葆元、陈逸群等毕业生,都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秋收起义乃至中国革命的重要人才力量。
其中,陈葆元出生于1902年。1920年夏,18岁的陈葆元在奎光书院接受了新式教育后逐渐转向革命。毕业之后,他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在这里,他与方志敏等成为校友,并通过他们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向导》等革命文献,立志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25年7月,陈葆元根据中共直属南昌支部的指示,回到铜鼓县组建党支部,筹备赣西根据地建设。
回到铜鼓的陈葆元成为母校奎光书院的一名教师。同时,利用奎光书院在铜鼓县的文化影响力,陈葆元以奎光书院为据点,秘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发展党员。其中,发展和争取的对象就包括他在奎光书院的同学李秀、陈逸群、赖怀恺、李建康、赖益躬等人。经过多番努力,1925年赣西根据地第一个党支部在奎光书院成立,陈葆元任支部书记。
在铜鼓党支部的鼓动下,当地工农群众的反抗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在此背景下,长期在铜鼓发展工人运动的支部党员陈逸群,领导成立了赣西北第一个工会、农会。1927年4月,陈逸群当选铜鼓县总工会常务委员,6月任中共铜鼓县委书记。在他的努力下,秋收起义前铜鼓县成立了大量各级工会、农会、妇女会等组织,为秋收起义在铜鼓的爆发奠定了群众基础。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军独立团进驻铜鼓,并在奎光书院驻扎。陈逸群立即与之取得联系,并引导这支革命武装打开铜鼓县监狱,救出被捕的刘志先、陈奉南、李名开等100余名革命同志,接着又将铜鼓首恶分子的住宅付之一炬,并同革命军一道深入乡村围剿反动武装,沉重地打击了铜鼓的反动势力,为毛泽东亲临铜鼓领导秋收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秋收起义的指挥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34岁的毛泽东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中共湖南省委的决定和安源军事会议的部署,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前往铜鼓亲自指挥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历经艰险抵达铜鼓后得知驻扎在修水和铜鼓的革命军部队已经改编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毛泽东就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为基础,下设的第一、第三团建制不变,将部队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第三团。其中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第一营营部就设于奎光书院,奎光书院也因此成为秋收起义设在铜鼓的重要指挥所。改编完部队之后,毛泽东还多次来到奎光书院等地看望、慰问部队官兵,检查起义准备和训练情况,并在奎光书院与全体干部共进晚餐,商讨秋收起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驻扎在奎光书院等地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正式打出工农革命军的军旗,以工农革命军的名义发动秋收起义,向湖南浏阳进发。在革命风暴中,毛泽东心潮澎湃,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其中有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表明此次起义已有了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部队名称和旗帜,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秋收起义部队从奎光书院等地出发攻打浏阳,起义失利后又回到铜鼓。毛泽东在铜鼓思考了三天三夜,他和红军将士们认真总结起义攻打城市的教训。就在铜鼓,包括在奎光书院,毛泽东开始了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艰难探索。从铜鼓到井冈山,中国革命的重心从攻打城市转变为争取农村。
红色标语传承秋收起义红色基因
秋收起义前后,为传播革命主张,发动群众参加起义,铜鼓县中共党组织、红军队伍以及各种革命团体在奎光书院刷写了大量对联、口号、短语等标语。这些红色标语保存至今,成为传承秋收起义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其中,工农革命军驻扎奎光书院前,铜鼓县党组织等就在整个奎光书院内壁、外墙上写下“红军万岁”“打倒土豪劣绅”等大量红色标语,发动群众参加秋收起义。1927年工农革命军第三团驻扎在奎光书院时,为做好战争动员,部队在奎光书院内门、墙上又刷写了“南昌暴动”等革命标语。
秋收起义后,关注到毛泽东率领革命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彭德怀果断提出要以井冈山为旗帜和榜样,向井冈山进发。1928年,他率领红五军从湖南多次转战铜鼓,其间红五军政治部就驻扎在奎光书院。该院院墙上刷写的“共产党十大政纲”和“土地政纲”等文告标语,就是当时红五军向当地群众传播革命主张的历史见证。
2016年,铜鼓县被列为江西省红色标语保护利用试点单位。全县遗留下来的红色标语共有122条,其中大部分来自奎光书院。奎光书院已经成为赣西北地区保存最多、保护较完好的一处重要革命标语旧址。这些红色标语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起到了凝聚革命力量的作用,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它所传递出的精神力量在当代仍具有教育意义。
当古代书院与现代革命相遇,奎光书院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革命提供人才、场所等助力,并在新的时空下继续传承着红色基因,展现出古代书院在当代的文化韧劲。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学习时报)